关羽”骄于士大夫”的历史真相探析

一、争议性评价的出处背景 《三国志·卷三十六》中"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"的记载,历来被视为关羽性格的定论。然而细究文本语境,这段评价实际出自"魏谋臣程昱等"之口,具有明显的曹魏视角。建安年间,...

一、争议性评价的出处背景

《三国志·卷三十六》中”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”的记载,历来被视为关羽性格的定论。然而细究文本语境,这段评价实际出自”魏谋臣程昱等”之口,具有明显的曹魏视角。建安年间,关羽与曹魏集团有过两次重要交集:第一次是建安三年(198年)吕布败亡后,刘备集团随曹操返许昌;第二次是建安五年(200年)衣带诏事件后,关羽短暂归曹。这两段经历塑造了曹魏士大夫对关羽的认知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第一次许昌经历中,史料记载曹操”表先主为左将军,出则同舆,坐则同席”,张飞获拜中郎将并可能通过联姻融入曹魏集团(娶夏侯渊侄女)。相比之下,关羽在许昌期间未见任何社交记载,这种刻意保持距离的姿态,与积极社交的张飞形成鲜明对比,给曹魏士大夫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二、曹魏视角的形成逻辑

建安五年的第二次接触更具戏剧性。曹操对关羽”拜为偏将军,礼之甚厚”,但关羽在斩颜良后仍决然归刘。这种”士大夫礼遇”与”寒微出身选择”的强烈反差,强化了曹魏士大夫的认知偏见——在重视门第的汉末语境下,关羽对刘备的忠诚被曲解为”轻士大夫”的表现。

程昱等人的评价存在三个认知偏差:

  1. 将政治忠诚误解为人格缺陷
  2. 忽视刘备集团早期缺乏士大夫阶层的客观现实
  3. 以曹魏的士族标准评判寒门武将

三、荆州治理的实证反诘

检视关羽214-219年镇守荆州期间的表现,可发现与曹魏评价相左的史实:

  1. 统治基础稳固:吕蒙承认关羽”已据荆州,恩信大行”,东吴偷袭时仅糜芳、傅士仁等少数人叛变。潘濬虽”与关羽不穆”,但在荆州易主后仍称病拒见孙权,经反复劝说方降,说明矛盾并非不可调和。
  2. 士族效忠案例:
  • 南郡习珍、南阳樊胄举兵反吴,宣称”暂屈节于彼,然后立大效以报汉室”
  • 沔南廖化”诈死”携母西归
  • 零陵郝普坚守不降(后因计谋被擒)
  1. 用人政策分析:关羽幕府中:
  • 王甫(益州名士)、赵累(荆州吏)获重用
  • 对荆州豪强采取”既任用又防范”的务实策略

这些事实表明,关羽对士大夫阶层采取的是差异化对待:排斥空谈名士,重用务实人才,与单纯的”骄横”有本质区别。

四、历史书写的权力话语

陈寿作为蜀汉遗臣入晋修史,不得不调和三方史料。其笔法值得注意:

  1. 将曹魏评价明确标注为”程昱等咸称”
  2. 通过吕蒙、潘濬等第三方记载形成叙事平衡
  3. 在《杨戏传》等蜀汉视角记载中保留正面评价

这种”互见法”暗示:所谓”骄于士大夫”更多反映曹魏士族的群体心理——他们难以理解寒门武将的价值观,将关羽不阿附士族的行为解读为”傲慢”。

五、时代背景的深层解读

汉末的政治生态呈现:

  • 士族垄断评价体系
  • 寒门武将需通过”士大夫化”获得认可(如张飞结交刘巴)
  • 关羽坚持”事君不忘其本”的游侠伦理

在这种语境下,关羽的”骄”实质是:

  1. 对虚伪士风的抵制
  2. 对实用主义人才观的坚持
  3. 对刘备集团寒门本色的维护

这与诸葛亮”治实不治名”的施政理念存在内在一致性。

结论

“骄于士大夫”的评价需辩证看待:

  1. 在曹魏视角下,确实反映了关羽不阿附士族的特质
  2. 在蜀汉实践中,体现为”重实轻名”的用人政策
  3. 历史真相介于”傲慢”与”刚直”之间

关羽的形象困境,本质是汉末寒门武将在士族话语体系中的必然遭遇。其荆州治理成效证明,这种所谓的”骄”,更多是政治立场的表达,而非性格缺陷。重新审视这一评价,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史观的士族视角,更全面理解三国时期复杂的社会阶层矛盾。

编辑 海珍 晓锋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10-6514103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info@zggg.org.cn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手机访问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