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龙山上刀光祭:关帝与徐州的不解之劫

徐州这方水土,从不为烽火所冷落。它既是两汉王气的发源地,亦是三国名将的鏖兵场。当关云长策马踏入徐州地界,便似踏入命运的涡流,在此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恩怨传奇。 初至徐州,关羽未脱稚气。...

徐州这方水土,从不为烽火所冷落。它既是两汉王气的发源地,亦是三国名将的鏖兵场。当关云长策马踏入徐州地界,便似踏入命运的涡流,在此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恩怨传奇。

初至徐州,关羽未脱稚气。在刘备帐下,他曾鏖战吕布于城下,方天画戟与青龙偃月刀的交锋震响四野。然而英雄常为时势所缚,当下邳城破,关羽被困土山之上。此间对峙,已非单纯的刀兵相见。张辽上山陈说“三罪三便”,关羽昂然提出“三约三事”。当双方言语交锋于土山之巅,徐州大地便成为生死誓言与立身处世的见证者。曹操“三允三诺”背后,显出的不只是招揽英才的气量,亦是对徐州军事地位深沉的分量——得关羽其人,即得掌握这座中原锁钥的话语权。

然而徐州终究不是久安之所。当云长“降汉不降曹”的宣言在战火中辗转,最终仍是义无返顾投奔刘皇叔。这一去并非终结,而是更剧烈碰撞的前奏。荆州烽烟再起之时,关羽的末路竟仍缠系于徐州。兵围麦城,英雄末路,首级被献至曹操时,曹操惊愕之余,追思那个曾为曹操拔刀斩颜良于白马渡的忠勇身影,也想到关羽曾短暂守护徐州的日子——至此,一部恩仇录在徐州的血光中悲壮地划下了休止符。

这复杂的羁绊并未止于史书。清乾隆年间,离乡背井的山西商贾跋涉千里到徐州经商。他们在繁华背后怀想故土神明,云龙山葱茏处,一座融商帮会馆与关帝庙于一体的殿堂巍然兴起。山门上悬“山西会馆”匾额,入门却见一座雕饰繁复的戏楼与关帝殿隔阶相望。殿堂高阔,三间明厅两翼还隐设两暗室,成“明三暗五”格局,暗合五行之数。中央端坐的关公塑像,面如重枣,凛然生威,周仓与关平分持青龙刀与汉寿亭侯印侍立左右。廊柱上高悬一联道尽关公一生沧桑:“生蒲州长解州战徐州镇荆州万古神州有赫,兄玄德弟翼德擒庞德释孟德千秋至德无双”——“战徐州”三字如一道深深刻痕,嵌入这纵横千载的神州画卷之中。

战火无情,建筑亦难逃倾覆。近代兵燹摧毁了这方圣境,只留下残碑断柱令人黯然神伤。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,庙宇方得重建。今日重瞻圣容,仿佛关公英魂仍在檐柱间徘徊,倾听商贾祈愿之声,守护这片埋藏了他意气与恸伤的复杂土地。

烽烟散尽之后,关羽的忠勇魂灵却在徐州找到了栖所。云龙山上那柄倒悬的青龙刀寒光犹在,折射着一段纠葛千年的恩怨。当游人在大殿仰望那副长联时,仿佛仍能听到吕布赤兔马的嘶鸣、土山北风的咆哮、乃至下邳城头绝望的叹息。关公在徐州的身影由明而灭,却从未真正离去——他在忠义与背叛、坚守与放手的艰难抉择中淬炼出的精神魂魄,早已融入这座古城坚韧的脊梁,化作护佑一方百姓的浩然之气。

徐州城下刀光寒,千年犹绕云龙山。恩怨情仇皆作古,唯有忠义二字传。

编辑 海珍 晓锋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10-6514103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info@zggg.org.cn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手机访问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

返回顶部